强化全链条监管 筑牢战略资源安全防线
2025年7月19日,广西南宁召开的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推进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我国将持续以“零容忍、出重拳”姿态,严控镓、锗、钨等关键矿产非法外流。此次会议由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牵头,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七部门联合部署,标志着战略资源安全保卫战进入纵深阶段。
高压态势下的阶段性战果
专项行动自启动以来,已侦破多起重大走私案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查获伪报品名、夹藏运输等案件同比增长37%,其中某跨国走私集团通过虚构出口合同将50吨稀土非法转运至境外军事用途企业的案件被列为典型。公安部通报称,专项行动专班已打掉12个走私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89名,冻结涉案资金超2亿元。
技术手段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针对“虚假申报”“第三国转口”等新型手法,会议提出三项关键举措:
智能监管升级:海关将试点应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出口集装箱进行三维扫描,识别率较传统人工查验提升40%;
跨部门协同机制:筹建两用物项出口管制联合执法协调中心,实现商务部出口许可数据与海关报关系统的实时比对;
信用惩戒体系:拟将违规企业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及融资活动。
全链条管控的难点与突破
当前走私行为呈现“分散化、专业化”特点。例如某案中,不法分子将稀土粉末伪装成陶瓷添加剂,经越南转口至欧美军工企业。对此,会议特别强调:
源头治理:自然资源部将联合工信部建立战略矿产开采-冶炼-出口全流程电子台账,实现“一矿一码”追溯;
国际合作:与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签署《战略资源监管备忘录》,共享高风险企业名单;
企业合规指引:商务部拟于8月发布《战略矿产出口合规操作手册》,明确“最终用户审查”等12项核心要求。
典型案例的震慑效应
最高检同期公布的3起案例引发行业震动:
案例A:某上市企业高管将300吨钨精矿谎报为“普通金属制品”,涉案金额1.2亿元,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案例B:货运代理公司伪造非洲国家进口证明,协助走私锗晶片50万片,6名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长效机制的构建方向
会议透露,国家将推动《出口管制法》实施细则修订,拟将“故意规避管制”行为纳入刑事立案标准,并探索建立举报人奖励制度。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战略矿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任何挑战红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